宝马控股华晨宝马 车圈大变天 电动化或成国产车弯道超车唯一途径
众所周知,我国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汽车大国,虽然由于占了人口原因,我国汽车销量一直领先其他各国,但是受技术所限,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。进口车太贵,国产车质量又一般,在这种大环境下,合资企业就应运而生了。简单来说就是,国外某车厂与中国某厂商合资,各出50%,将生产线建在国内,部分零配件在中国购买,国内完成组装,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,例如一汽大众,再例如华晨宝马,都是该模式下的产物。不过实际上,合资企业的核心科技仍然是牢牢掌握在外企手里的,自主品牌只是躺着赚钱罢了。
不过从近日开始,这种格局或将有所转变了。
10月11日,汽车圈发生了一件大事。合作长达十五年后,宝马与华晨宝马终于在1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选择将关系进一步“升华”。宝马集团宣布,计划以3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华晨宝马合资公司25%的股份,一旦交易完成,宝马在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将由此前的50%增持至75%,宝马将完全控股华晨宝马。宝马这一举动,不仅代表宝马打响了我国开放汽车领域合资股比的第一枪,更是预告着我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自今年七月,我国表示,取消专用车、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,并将在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,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后,很多海外车企就开始蠢蠢欲动。严格说来,宝马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枪,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其实是特斯拉。早在今年7月,马斯克就飞赴上海,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在上海临港独资建设生产工厂的协议,成为首家独资在华设厂的外资新能源车企。但是由于特斯拉当前被产能问题所困,无心打理千里之外的事,建厂一事也就这么耽搁了,这才让宝马捷足先登。因此,宝马控股华晨宝马一事只是个开端,其他车企也将紧随其后,海外车企逐步渗入中国市场,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。
外资车企全面进入中国,一方面来说,对于消费者、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,都是好事一桩;但另一方面来说,这事也给了我国的自主品牌们正面冲击。在技术、价格、品牌力、消费者积累各个方面都毫无优势,自主品牌拿什么和外企车拼?在深知我国汽车行业现状的前提下选择了走向开放这条路,是走错了方向吗?并不。
当前,不可否认汽车制造技术是我们的短板,燃油车核心技术被德、日、美等汽车大国牢牢掌握着,要和他们从这个方向正面交锋,我国车企几乎没有赢的可能。不过现在,由于大环境的变化,我们或许有了一条新的捷径,那就是走电动化道路。
随着绿色环保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普及,各国都在强力推动电动化,禁售燃油车一事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,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不断上升。以我国为例,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近50万辆,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77.7万辆,预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万辆,整个行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。此外,从单个车企来看,以比亚迪为例,2017年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为409683辆,这其中,新能源车销量为 113669辆,同比增长13.4%,全年燃油车销量下滑,新能源销量却持续在增长。到了2018年,新能源车与燃油车销量比例更是逐步拉近,直到今年8月,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0845台,超越燃油车的20008台。9月10月新能源车热度还在持续增长。这些数据也都印证了,新能源车才是未来发展方向,尽管现在燃油车仍占据着主导地位,但在未来肯定是会被新能源车逐步替代掉的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那么在发展新能源车方面,我们有什么优势呢?
首先,第一点就不得不提政策。我国在政策方面大力扶持电动汽车行业,不仅有中央和地方在财力强力支持,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扶持政策,例如新能源汽车有专用车牌、以及一些地区新能源车不限号等。这些政策对电动车市场扩大有很直观的影响,尤其在大城市体现的格外明显。
其次,国内外电动技术在同一起跑线,传统燃油车大国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,而且我国在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起步较早,早在1994年我国第一台纯电动客车就出生了,在今后的二十余年里也持续研究,在电动汽车领域积攒了大量经验。
此外,与传统燃油车时代不同,当前动力电池核心技术逐渐向亚洲转移,除了松下、LG、三星等电池领域的前辈,后生中我国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也都表现十分优秀。加之我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,相比传统燃油国家,我们在动力电池方面占了很大优势。
总而言之,向电动化转型是我国车企目前的唯一出路。宝马控股华晨宝马一事更是给了我们警醒,“外敌”已经来临,与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与他们正面交锋赌一把,还不如扬长避短,发展新能源车,这样才有可能弯道超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