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车新势力 想活下去还得再过“二道坎”
“造车新势力”,关注车圈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。它指的是蔚来、威马、奇点、小鹏、拜腾等新一代车企,他们在这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打着互联网的大旗,大有要革了传统车企的命的趋势。
然而,汽车不是电脑手机,准入门槛那是极高的,造车更不是像组装电脑一样,买点零配件就攒起来卖了。这些造车新势力,想要冲击传统车企,首先要造的出车、活得下去。而想要达成这一目的,在笔者看来,他们至少还得再过“二道坎”。
第一坎:造车可以不谈情怀,可不谈钱却真不行
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,研发或许是最烧钱的一个环节。从设计师的图纸、3D建模,到油泥1:1的实车打造出来,再到试装车的风洞实验、各种路况、极端天气测试、碰撞测试等等,这场只属于地主大户人家的资本运动,没有财力雄厚的资金支持,可以说根本玩不下来一场!
以一汽红旗为例,从项目启动开始,一汽为该项目配备的团队人员便达到了1600人,初期研发投入资金更是达到了52亿元。随后又在持续投入,从2008-2012年,一汽累计投入研发费用为223.4亿元,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用于红旗品牌的研发。有业内认识保守估计,红旗在这几年的研发费用已经上百亿,而真正产出的车型就只有红旗H7。它也成为人类汽车研发研发史上最贵的车。
百亿的研发投资,产出仅仅是一辆车。这个例子固然有其独特之处,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车企的烧钱速度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“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,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”。
既然造车如此烧钱,那么造车新势力的小金库们究竟都藏金几何呢?
据目前的数据显示,蔚来汽车在经过5轮融资后,融资规模达到了140亿元;威马汽车经过几轮融资,目前总融资额约130亿人民币;奇点汽车在今年4月份刚刚完成了C轮30亿元,目前融资规模170亿元;而之前提到过的小鹏汽车,迄今为止的总融资额却仅有约53.03亿人民币。
由此看来,如果真的像何小鹏说的那样“做车200亿都不够花”,那么这些新势力车企,或许还得再去捞点钱才行。
第二坎:你说自己是车企,但你称不上车企
造车新势力林林总总,但是真正称得上车企的,实际上并没有几家。依据相关规定,新建的新能源车企当由发改委核准,只有拿到发改委批准的生产资质才被允许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工厂。但是从2017年6月起,相关部门就已经暂停了纯电动乘用车资质的审批。也就是说,2017年6月之后创立的品牌,目前根本没有汽车生产资质;而之前的那些品牌中,有生产资质的也仅有7家,它们分别是前途、知豆、云度、河南速达、合众新能源、陆地方舟、国能新能源。
那么之前我们谈到的手握“重金”的蔚来、威马、奇点,它们自己能造车吗?
不能,这一点从现在它们的造车模式上就可以看出:蔚来ES8,由江淮代工;奇点iS6,由北汽代工;小鹏汽车,由海马代工。而剩下的威马汽车,或许是看的最明白的一个,大举收购黄海汽车和中顺汽车后顺利拿下传统燃油车生产资质,生产资质转移成功后,已开始在自建工厂造车。
直白说,就是这些造车新势力,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造车的资格,它们想要正常快速推出产品,目前只能寻求“合作”,或称之为寄人篱下更合适。这种做法,解燃眉之急尚可,但绝不长久,毕竟代工厂并非自身完全可控,万一汽车品控出现问题难免发生互相扯皮;而更深层次上的,是被代工厂所掣肘。威马固然是聪明的,但他们的做法是否具备可复制性,目前尚无定论。
最后,无论是资金问题也好,造车资质问题也罢,这二道坎一定有人能够越过,必然也会有人跌倒不起。这些造车新势力,究竟谁生谁死,我们拭目以待。